教育家精神万里行之音乐学院教授晁元清
丹心育英才 雪域谱华章
1990 年晁元清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,放弃了诸多外地发展机遇。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,成为她扎根高原音乐教育事业的初心,也开启了她在六尺琴台上书写育人华章的漫长征程。
晁元清深知,想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必须有长流水。2000 年她凭借演唱和勤奋,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,成为当年仅有的 3 名在职声乐研究生之一。在这所音乐殿堂里,她师从著名歌唱家叶佩英,经历了长达两年高强度的声乐训练。每天从清晨到夜晚,她都在琴房和图书馆,反复打磨声乐技巧,提升音乐理论修养。她的毕业独唱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,用十多首中外名曲征服全场,专家们惊叹 “没想到青海有这样出色的美声学员”;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,更成为她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转折点。通过努力,先后荣获青海省“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称号、首届“歌唱青海”歌曲电视大奖赛专业组金奖、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海赛区中一等奖、中国西北音乐节“表演一等奖”、青海省学位委员会“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”、青海省高校优秀教师“小岛奖励金”、青海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、省级优秀奖、青海师范大学“师德标兵”、青海省魅力校园歌手大赛 “优秀园丁奖”和“伯乐奖”、国际国内音乐比赛的“优秀辅导教师”、“最佳指导教师”“精英指导教师”等省部级荣誉一百余项,作为歌唱家收录在《青海当代艺术家素描》丛书。这些奖项无一不体现着她对艺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,更凝结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汗水。
学成归来的晁元清,将前沿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演唱技巧融入课堂。她的声乐课,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。学生演唱歌剧选段时,她既肯定学生的声音优势,又通过细腻引导,让学生理解 “歌剧之美在于赋予角色灵魂”;发现学生发声问题后,她立刻进行示范教学,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问题所在。课堂上,她对音符、咬字的严格要求远近闻名,因为她深知,歌唱艺术需要千锤百炼。即使面对学生的不理解,她也依然默默守护着那份初心。
她用温柔而坚定的目光回应学生的倔强,将精心准备的课堂化作春风细雨,耐心解开他们紧锁的眉头。她深信,作为一位老师,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引路人。始终怀揣赤诚之心,用爱与耐心浇灌每一颗渴望成长的种子。这份坚持或许不会立竿见影,但岁月终会给出答案。最终这份爱,化作学生眼里闪烁的泪花,成为照亮人生最温暖的光。她常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:“学声乐会面临无数次放弃的念头,但只要热爱尚存,就要坚守下去”。培养出完玛三智、张晓君、才仁文斗、边晓花、张一凡、曹瑜书、冶海军、张洁雪、曾思敏、许美君、杨忠措毛等众多活跃在音乐舞台和教育一线的优秀人才。
2006 年晁元清为促进中泰文化交流,应邀赴泰国曼谷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。音乐会现场,她深情演绎了二十多首涵盖多国语言、风格多元的歌曲,展现了高超的演唱水准。值得一提的是,她在音乐会上演唱了青海民歌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《四季歌》,将青海的音乐传向世界,令全场近千名观众为之倾倒。次日她主动放弃游览机会,为泰国音乐教育学院师生举办声乐大师课,进行示范教学,以生动讲解和精彩范唱,赢得当地高度赞誉,成为青海首位在国外举办独唱音乐会和大师课的歌唱家。2008 年当选北京奥运会青海奥运火炬手。2015、2021 青海唯一女代表出席中国音协第八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。2018 年和 2024 年当选第七、八届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。
在深耕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同时,她积极投身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承。她深入青海草原、山村,走访牧民、“花儿” 歌手,收集珍贵的民间音乐素材,主持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课题。作为非遗项目评审专家,她为传统音乐保护倾尽全力。她还多次赴韩国、泰国、台湾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讲论文,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好评,作为音乐表演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积极推进学科发展,策划中外艺术歌曲比赛,搭建校际学术交流平台。在北京《中国艺术报》《中央音乐学院信息报》、泰国《亚洲日报》《新中原报》、福建《东南卫视》《青海卫视》《青海日报》《青海湖》《西海都市报》等媒体做为著名音乐家被采访宣传。
从艺从教三十余载,晁元清用赤诚初心培育着莘莘学子,获得“德艺双馨”“师德标兵”“突出贡献奖” 荣誉也为教学画上圆满句号。应邀参加省内外春节联欢晚会和大型公益演出百余场,用歌声传递对故乡的大爱;在学术与教学间奔波,只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。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“教书育人” 的深刻内涵,在青藏高原这片热土上,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艺术之花,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育人赞歌。